养老金并轨该如何破冰
近日,人保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养老保险“并轨”正进行顶层设计。胡晓义对公众关注的养老“双轨制”进行了解释,并表示“在今后双轨将走向一轨”。
公众所说的养老保险双轨,乃是指在现有的制度下,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和企业人员的养老并不是处在一个相同的轨道上。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人员的养老金是由政府财政直接负担,而企业部门的养老金则是由社会统筹。
当然,不同轨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反映到最后则是待遇的悬殊。如果是从企业退休,那么他所能获得的退休金是依据其在企业时的缴纳基数所决定,一般来说,最后所能够获得的退休金大概是其工资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是对于那些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岗位退休的人员而言,尽管他在岗时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金,但退休后获得的退休金却几乎和在岗时的工资一致。据统计,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养老金最后的差距大约是1:3,不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公职人员获得的养老金是企业部门的三倍,这么大的差距定然会引发公众的不满。
但不满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于此。在现有现收现付的养老制度下,尽管养老金是依据其在岗时缴纳的养老保险金所缴纳,但他每年从社保中心领取的退休金并不是当初自己缴纳的那份,而是现在在岗员工缴纳的。随着现代人越来越长寿,那就意味着在岗职工的负担会越来越重。近年来国内各大城市几乎每年都在调高社保缴纳基数,最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保压力。
也正是如此,民间对养老双轨制的抱怨越来越大。不过,在我看来,尽管退休金差额过大是一个原因,但这并不是改革养老金双轨制的最主要原因。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实现养老金一轨是统一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在现有的模式下,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的员工在职时并没有缴纳养老保险金,他们并没有对养老进行准备,就意味着一旦从行政机构转向企业部门时就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政府部门的养老和企业部门如何衔接?在现有的模式下,意味着在辞去公职之后,他们此前的养老准备为零。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在企业工作10年,即便每年都是按照当地最低的社保基数缴纳养老保险金,他的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都有相应的资金。但是对于那些在政府部门工作10年的人来说,他并没有相关的账户,这意味着他的养老准备将从头开始。
在职员工缺乏养老制度安排,这可能是导致公务员制度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企业部门的员工会在工作10年之后转入事业单位和行政机构,却鲜见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员工转向企业部门,除非有着非常不同一般的机会:我们可以见到很多领导岗位的公务员下海经商,普通员工辞去公职则并不多见。
从这个意义而言,双轨制的养老金体系不仅人为制造了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的不同待遇,更为重要的是分裂了劳动力市场,使得人力资源无法在这两个体系里合理流动,只有从企业部门流向公务员队伍,反之却很鲜见。这样的后果不仅仅是无法让人力资源物尽其用,同时也让政府背负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同时,两个分裂的养老制度还会导致激励不足问题。在目前体制下,企业部门养老金的方案是由那些不缴纳养老保险金的政府部门决定,这意味着方案的好坏与其自身并没有多大关系,也正是如此,他们对很多改革方案并不上心比如个人账户如何增值、统筹账户如何与个人账户相匹配等,因为这些制度的好坏对决策者来说并没有多大意义不与我个人的养老金有关,我又何必吃力不讨好?
也正是如此,尽管企业部门的社会养老问题越来越严重,但是针对目前存在严重问题的养老保险替代率问题,官方所能想出的方案就是提高缴纳基数和推迟退休年龄。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这两个方案确实是解决养老金问题的不二法宝,但是对存在养老双轨的中国来说,这样的方案还是显得过于粗糙。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如果能够把目前政府部门的养老金降低到和企业部门一样的水平,那么财政负担就会大大减轻。
但政府部门愿意这么做吗?可能很难。尽管胡晓义副部长要把双轨变为一轨,但他并没有提出一条可行的路径,也就是说“并轨”并不是简单地把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并入”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而是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改革和推进,最终取消“双轨制”。是的,如果贸然将双轨变为一轨,必然会产生社会动荡,但是,这并不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裹足不前的理由。
当年企业部门员工养老从单位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转变就可供借鉴。在计划时代,企业职工作为“单位员工”,包括养老在内的生老病死都是由单位负责。但是改革开放后发现,这种由单位负责到底的机制很没效率,因为愈来愈多的养老负担给企业背上了沉重负担,其市场竞争力慢慢减退。也正是基于此,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广东等地开始试行退休费用社会统筹。199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规定社会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
这个改革过程尽管艰难,而且阻力很大,但是在1998年左右,中国的企业部门差不多都在那个时候实现了社会统筹养老保险。从199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到1998年全国范围内实现,这个涉及几亿人的改革只花了不到8年时间。更为重要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进行企业养老制度改革时,各级财政并不宽裕,经济实力也远逊于今天。但是由于改革者的毅力,这项改革能够得以顺利推进。
在我看来,养老制度从双轨并为一轨,最为重要的原因可能并不是“社会动荡”,而在于改革者有没有决心和勇气。目前的双轨制将本该属于一个体系的养老金制度人为分为政府和企业两个市场,两者之间的待遇差距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更为严重的后果是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使得政府机构越发庞大。
从这个意义而言,养老金并轨改革要顺利推进,当务之急是要让决策者和民众一起承担改革的成本,这样才能避免道德风险,养老金改革才会更加顺畅。
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