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 角落随笔 »

《新闻联播》改版“提速” 但愿不是“换汤不换药”

时间:2012年10月26日 ⁄ 分类: 角落随笔 评论:0
  近日,因为寻人启事首次出现在《新闻联播》中,引发外界对于《新闻联播》将进行改版的推测。昨天,记者从央视内部工作人员口中证实,《新闻联播》确实将在今年年末到2013年上半年迎来一系列改版大动作,可能将会增加新闻现场连线以及新闻评论员机制。

央视新闻联播。
央视新闻联播。
视频:央视《新闻联播》2013年将改版

  新闻亮点

  形式改版 增加连线或引入评论员

  据了解,《新闻联播》在央视新址的演播室里新增了很多一流水平硬件设备,首先将新增现场连线环节,以增加节目的活力和时效性。这个环节的可行性目前来说是最大的,因为在目前《新闻联播》的10位主播中,李梓萌、康辉、海霞、郭志坚、欧阳夏丹、郎永淳等六位被视为“记者型主播”,现场连线报道对他们来说完全没有难度。但连线国际还是连线国内,央视内部还在探讨中。

  其次,在去年就已经崭露头角的“新闻短评”环节也将成为《新闻联播》明年的重点之一。据透露,短评当初被设计为不时地穿插在《新闻联播》中,为的是改变以往单纯的简单播报新闻形式,变成“夹叙夹议”。去年主持人仅发表几分钟短评,明年在此基础上央视将会有意加大这方面的分量,极有可能首次引入评论员机制,目前在央视其他新闻节目上已经有评论员的环节。

  语速加快 每分钟将达到320字左右

  同样与几位主播息息相关的播报语速也将在2013年的《新闻联播》中发生变化。据悉,早年《新闻联播》播音的速度是每分钟160到180字,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变成了每分钟220到240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速度再次要求加快,变成了每分钟280到300字。现在随着信息量增大,播音速度的要求将达到每分钟320字左右。此外,除了《新闻联播》,包括《朝闻天下》《午间新闻联播》《晚间新闻》在内的其他早午晚新闻栏目未来也都会联动发生大改版,这昭示着央视全新新闻模式的开始。

  新闻解读

  情结,永不磨灭的记忆

  收看每日的央视《新闻联播》一直是中国百姓生活的一部分,这档短短半个小时的新闻节目承载了民众太多的期待和回忆。从1978年开始播出,到首次出现播音员图像;到第一个播音员的微笑,再到那句熟悉的“观众朋友们,您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以及从1996年1月1日起,《新闻联播》由录播改为直播,带来的时效革命。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新闻联播》成为无数中国人心中最美好的回忆。它不仅仅是一个节目,更是一个象征。一位《新闻联播》前记者曾说过,“《新闻联播》是中央电视台安身立命的重要资本”,因为“它牢牢地稳固了中央电视台的主体地位,央视其他所有的新闻栏目都只是对《新闻联播》的补充”。

  曾几何时,《新闻联播》曾险些追不上这“变化太快”的世界,“纠错门”兴起的时候,网友们疯狂地为《新闻联播》挑刺,点评着主播补妆、打哈欠、念白字、打嗝等举动被摄入镜头的尴尬。2009年6月7日晚央视《新闻联播》播报当日高考新闻时,在第7分48秒的画面中出现一辆公交车,车前挂有横幅“距2008年奥运会还有63天”。众矢之的的《新闻联播》开始走向了全面的改版之路。

  新闻联播改版 换汤不换药?

  央视《新闻联播》为何要改版?改版之路是否真能让观众持续期待下去?路,究竟在何方?

  笔者认为《新闻联播》改版有以下原因:危机意识增强,顺应现实发展。近几年,地方各卫视频道节目内容越做越好,都树立了自家风格化的形象,品牌栏目深 受观众喜爱,有些卫视收视率甚至直接威胁央视,与此相反的是《新闻联播》几十年如一日,内容枯燥、形式死板的节目其观众接受程度可想而知,于是改变呼之欲出。

  随着信息渠道的拓宽,网络媒体异军突起,传播方式的改变让公众兴趣发生了转移,《新闻联播》的受关注度江河日下,亟待改变。现在,《新闻联播》确实是 改版了,节目从内容到形态都有了微调,可真有舆论认为的那样令人乐观,值得继续期待下去?节目能改到何种程度?路,究竟在哪里?说实话,我的态度很悲观, 并不看好《新闻联播》接下来的改版。

  《新闻联播》固有的媒体属性决定了再怎么改也改不到哪去,伤不了筋动不了骨。而换上几张新面孔,多笑点,词语表达新鲜点,整体形式和风格不发生大变化,那么这样的改版无异于换汤不换药。改版将走向何方?说真的,一切还真没有答案。(中国广播网)

  《新闻联播》改版:态度比形式重要

  从“你幸福吗”到“我的父亲母亲”,观众看到了央视《新闻联播》的改变。这些改变,使《新闻联播》多了比“报时19点整”更多的真实内容。而据央视内部工作人员证实,《新闻联播》还将会继续改版,从今年年末到2013年上半年将迎来一系列改版大动作,可能将会增加新闻现场连线以及新闻评论员机制。

  其实,近些年以来,《新闻联播》一直在改版。从2009年,增添主持人,并进行视觉包装,到前段时间加大民生和国际新闻的报道量,《新闻联播》一直在给人一种突破自我的感觉。可是,无论是哪次改革,《新闻联播》的最主要的东西传递出来的价值观以及传递方式,都没有发生改变。具体来说,一者,《新闻联播》在叙事结构上,几乎几十年如一日,前十分钟、中间十分钟、后十分钟的内容几乎没有改变,这对于一档新闻节目而言,难免容易让人审美疲劳;二者,在叙事方式上也太过注重宏大叙事的风格,内容宏大却疏于细节描述、高屋建瓴却疏于民生民俗、语言严谨却也呆板地如老学究。

  “可能将会增加新闻现场连线以及新闻评论员机制”的确可以值得期待。现场连线,可以增加节目的互动性与真实感;而新闻评论员机制,则可以在节目中明确传达一种态度,表达一个立场。对于观众而言,我们希望能从这两部分的变化中看到《新闻联播》在态度上的一些转变。包括贴近地气,贴近百姓和民生,更要寻找真实,敢于站在百姓的立场上讲话,而不是一味地求大求全,说“永远正确”的话。假如增加现场连线和新闻评论员机制,只是在形式上的一个变化,而没有态度上的变化,则《新闻联播》的变与不变都显得并不重要了。

  核心的问题在于,作为社会公众,我们希望《新闻联播》应该进行怎样的改变?在传媒学之中,有一个十分流行的概念叫“新闻专业主义”,大体意思是说,新闻报道必须要服务于公众利益,必须是社会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必须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而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强行植入某些哲学。如果传媒之于社会、之于政治、之于公众的独立性以及专业性,受到了影响,如此这般的新闻报道并没有完全承载起“服务公众”、“服务社会”的功能。当新闻报道背离“新闻专业主义”,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都会受到观众的质疑。我想,《新闻联播》之所以屡屡遭受质疑,或者说一直被希望改革,事实上源于正在遭受这种质疑。

  虽然《新闻联播》现在的收视率非常之高,据报道,《新闻联播》全国总收视率高达10.72%,市场份额达33.48%,是“全国之冠”,但观众对于《新闻联播》往“新闻专业主义”上的靠拢愿望也非常迫切。更可以肯定,假如《新闻联播》能更接地气,收视率相信还会有更大的攀升空间。当然了,这需要《新闻联播》能有更多态度上的变化,而非只是形式上的变化。(搜狐 文/王传涛)

  延伸阅读

  《新闻联播》近年改版亮点

  近年来,《新闻联播》处于不断变化当中,从主持人阵容到视觉效果、片头曲等多方面改变都《新闻联播》耳目一新。

  2009年 新主播带来新气象。随着罗京去世、邢质斌退休,《新闻联播》主播队伍增加了李梓萌、康辉、海霞、郭志坚4人。去年,欧阳夏丹、郎永淳也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加盟《新闻联播》,他们也是央视第一批采用这种方式上岗的主持人。


  2011年 视觉变化最大。这次改版的视觉包装工作是由一个商业团队来做,主要是在底幕通栏、字幕以及角标上做了一番新的设计。播出后,观众普遍认为《新闻联播》从以往的庄重风格转向活泼。此外,今年年初,长达17年的片头曲也“退休”了。

  2012年10月19日首次引入“寻人启事”。 《新闻联播》报道了桂林文氏四兄弟寻找走失母亲的消息,这一破天荒之举引起观众广泛热议。

  改版也给《新闻联播》带来明显的收视改善,今年上半年,《新闻联播》全国总收视率高达10.72%,市场份额达33.48%,继续保持全国之冠。
目前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