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 娱乐八卦 »

泰囧:一部喜剧片的修养

时间:2013年01月01日 ⁄ 分类: 娱乐八卦 评论:0

作者夏车聃撰文,徐峥将片子设计成一个现代人的灵修之旅,能撞击大多数都市人疲惫的脆弱神经;。徐峥深谙喜剧片之道:道理要简单普世,才给故事更大的余地。

年末电影的票房之战颇有末日狂欢的戏剧性。《一九四二》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IMAX银幕上的争夺战为全民普及了什么叫做“IMAX排他协议”;《王的盛宴》自曝了雇佣水军宣传的伎俩,网友们津津乐道“冯小刚和李安之间差了多少个陆川”—这一切都在《人再囧途之泰囧》(以下简称《泰囧》)上映之后烟消云散了。

徐峥执导的《泰囧》12月12日上映,它所破的纪录如下:12月国内史上最高开画纪录(首日3900万元);国产片单日排片纪录(15日3.2万场);国产片单日观影人数纪录(15日单日263万元);国产片单日票房纪录(15日单日9300万元)……七天就超过《一九四二》的票房,首周票房平了《画皮2》3亿的纪录,而截至28日零时,《泰囧》的国内票房已突破8.3亿;按照这种趋势,其总票房恐怕10亿都摁不住。

《泰囧》能走多远,现在谁都无法预料。这部片子的制作成本和宣传成本加起来3000万元。

《泰囧》的成功让人忆及2006年横空出世的喜剧片《疯狂的石头》。同样是喜剧片首秀,徐峥和当年的宁浩一样收获了巨大的赞誉,并且再次引起对于“类型片”的讨论。“市场有饥渴度,对明确的类型的饥渴”,徐峥这样解释他的成功。

选择

筹备《泰囧》的两年里,徐峥推了很多请他出演的戏。演员徐峥,准备变身导演。

“投入和产出比最高的电影中,喜剧片占了90%”。徐峥经常提到的《我盛大的希腊婚礼》,是电影史上“以小搏大”的经典案例,一部投资500万美金的电影,赚了上亿的票房。喜剧片成本一般不会太高,因为不需要炫技,靠的是人物和情节,只要本子好、演员好,成功的几率很大—但这两点正是中国电影稀缺的。

当年刘仪伟带着“人在囧途”这个创意(连剧本都没有)找到徐峥,说可以合作一部公路喜剧。第一部《人在囧途》杂糅了春运的主题,徐峥和王宝强两个人扮演要回家的旅客,在回家的路上出尽洋相。这部影片的反映出乎意料地好。徐峥决定拍续集。

但他找不到可以适合拍摄的导演。类型片,强调的是题材和主题的特定性,观众一看介绍就知道自己的期待是什么。而中国电影有“导演中心”的传统,宣传主打这是某导的作品,但某导这次拍什么,没有人知道。

徐峥决定自己当导演。他本人演舞台剧出身,进军影视界之后,在喜剧片领域独树一帜。从《春光灿烂猪八戒》、《李卫当官》,到《爱情呼叫转移》、《夜店》,他树立了自己的喜剧品牌:一个憨头憨脑的、具有各种劣根性,但本质善良的小人物。

但做导演远远不仅如此,为了改变之前剧组遭遇到的不规范状况,徐峥观看了大量好莱坞电影的花絮。他羡慕大卫•芬奇的专业性,“和两个演员在一个小屋里,编剧在旁边,一句一句对台词:我写这句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剧本完成之后,徐峥和主演们也一句一句对台词,排练剧情和走位,“到现场只是去拿活的”。徐峥较劲的“专业性”还表现在细节上,在他给王宝强寄去的剧本上,王宝强所有的台词都分好了,用不同的字体标出来,王宝强直呼:“太好读了。”

拍摄类型片的另一个考量是档期。“现在找不到一个舒服的档期了”,徐峥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感慨道,“什么时候都有大片”。“类型片的好处就是观众知道自己要看的是什么”,徐峥虽然是名演员,但不是大导演,与其让观众猜测自己是“商业”还是“艺术”,是“人性”还是“关怀”,都不如“爆笑”的标签来得直接。

所以徐峥在电影开拍的第一天就先拍了宣传片,虽然里面的内容后期成片没有用到,但招牌打了出去;中期拍了较完整的影片贴片,跟在上映的《白鹿原》前面;12月出了终极预告片,形成喜剧的印象口碑,在12日零点首映的时候,上座率就非常高。

不论徐峥、王宝强还是黄渤,都是国内最被认可的喜剧演员,多部片子积累下来的影响,是这部片子最好的定位。

让王宝强声名大噪的《天下无贼》,奠定了他喜剧的走向:识字不多、文化不高的草根底层,以天真、憨傻、一根筋的形象出现和其他人物形成反差。从《天下无贼》开始,经过《士兵突击》、《人在囧途》等片子的层层渲染,王宝强已经成为银幕上类型喜剧的名片。

黄渤的喜剧形象则是王宝强的反面,在《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等片子里出演了许多贪婪的小市民,欲望爆棚,流氓气十足。

徐峥认为自己的形象比较“商务”,是国内随处可见的上班族。他称整个片子讲的就是“两个高智商的人,被一个单纯的人给教育了”的故事,从选角的角度来讲,《泰囧》可以算得上“高概念电影”,将类型化的演员嵌入类型化的故事。

“王宝强的形象是完全没有打磨过的,这个角色承载了正面、阳光的东西”,徐峥对王宝强在剧组的唯一要求就是“什么都不要管,做剧组里最快乐的人”。王宝强在电影中招牌性的表情是露出真诚无比的笑容,这是为什么呢?对于所有人情世故的无知和无畏让他变成了既能够形成对比又置身事外的参照物。

“黄渤的戏份不能太多,多了对票房不好”,徐峥在多次采访中笑谈这一点,“他一直被打,这和他的外貌有关”。黄渤即便在《泰囧》中饰演了公司高层,但天生没长一张帅哥的脸,仍是一身的流氓气。黄渤角色的存在是向“徐郎和王宝施压”,成为他们俩关系发展变化的节点,但绝非主线,徐峥谙熟这一点,要求“点到为止”。

至于结尾的范冰冰,徐峥则笑得合不拢口,“片子最大的植入广告就是范冰冰。观众的好感度太大了,就是一个美好的化身”。这是范冰冰第一次在电影里饰演自己,片子在观众心中造成的强大的角色混淆感和带入感,是观赏电影的主要趣味之一。

在《泰囧》里,所有的演员都在饰演“自己”,不论在观众心中形成的定型化形象,还是真人形象。不信,看看扮演徐峥老婆的人吧。

故事

“没有人从头笑到尾”,面对媒体众口一词的称赞,徐峥显得非常冷静。

“有三个笑点密集的段落,一个是王宝强给黄渤做SPA,一个是庙里面黑社会斗殴,一个是后面的追车桥段。这三段都是前面把笑点铺垫好了,选择恰当机会把‘炸弹’丢出来。”徐峥像医生一样解剖自己的电影。

虽然作为演员,什么出位的表演都做得来,但导演徐峥必须把自己从片子里抽离出来,“让观众在该笑的地方笑。其余的是抒情的、缓和的段落,可以让观众休息”。

中国喜剧片界,冯小刚是祖师爷,在依托王朔小说的基础上,创造出一批贴合市民生活的国民喜剧。周星驰则是另一座高峰,“无厘头喜剧”的搞怪无人可以出其右。二人都有着强烈的个人化风格。但徐峥的《泰囧》,和宁浩的《疯狂的石头》一样,导演的个人风格藏在精确的剧本结构和力求错位反差的情节之中。

“这部片子里没有一个网络笑话”,徐峥确实可以自豪地表示,这部片子不是拼贴春晚小品的“闹剧”。虽然写剧本不是在做“数学题”,但《泰囧》做到了以情节推动笑料,而非以笑料组织情节。一个看似低俗的“绿帽子”笑话,要埋藏很久,经过层层强调,才在人物境遇的巧合之中被踩中,成为一个大彩蛋。

而屡屡击中观众泪点的煽情桥段,徐峥也毫不避讳:就是有意安排。“喜剧片需要有情怀的主题、感人的一幕,还要有正确的价值观”。

徐峥将片子设计成一个现代人的灵修之旅,能撞击大多数都市人疲惫的脆弱神经;而一个儿子的尽孝之旅,则是再“光荣正确”不过的传统价值;即便是结尾,黄渤在电话里听到妻子生产的消息喜极而泣,也让片子再度强调了“家庭”的主题。徐峥深谙喜剧片之道:道理要简单普世,才给故事更大的余地。

黄渤在微博上调侃徐峥,“徐导,您以后的路要有多好走和多难走啊!”类型片做好了容易获得成功,但类型片也最容易让观众厌倦。如何在类型片中求变,徐峥导演,前面的路,你准备好了吗?

来源:《壹读iRead》。

上一篇:宋瓷
下一篇:关键词上的2012年
目前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