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 娱乐八卦 »

流行音乐没有秘密

时间:2013年07月04日 ⁄ 分类: 娱乐八卦 评论:0

这是一个过于庞大的课题,但如果只做最粗浅的观察,那么不如看看流行音乐/摇滚乐中「反商业」的力量有多大。

说起摇滚乐,就免不了说政治的抗争,张铁志甚至写了两本书来讨论摇滚乐的政治抗争,但在政治、性甚至更为内核的爱、自由、独立这些东西之上,「反商业」才是摇滚乐第一政治正确的旗号。Beatles缔造的商业奇迹被津津乐道,但他们全球超过10亿张的唱片销量在乐迷眼里却比地下丝绒首张唱片”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发行时不到100张的「销售神话」少了很多光环,Beatles固然伟大,但The Velvet Underground却是上帝。

从音乐潮流看,朋克/后朋克的兴起、No Wave的兴起、Grunge的兴起,几乎每一次摇滚乐大的风格嬗变,其最坚硬的旗帜无不是反对商业对音乐的控制,而当我们谈起一派乐风或者一支乐队的衰落时,往往也自觉不自觉地把「被商业控制了」当做重要的原因,虽然事实也往往如此。

而独立厂牌,这一摇滚乐最为标志性的景观,其起源或许复杂,但与主流趣味及商业体系保持必要的距离却是独立厂牌之所以「独立」的根本所在,如Staalplaat这样备受崇敬的厂牌,不仅是「反商业」,甚至是漠视商业了。

但Staalplaat却也没有与商业绝缘,它完全摒弃了签约制这类涉嫌影响控制艺术家创作的操作方式,却无法离开销售发行这些商业行为,最低限度的商业也是商业,远离主流商业体系的另起炉灶也是商业行为。

而像Sonic Youth这样最有代表性的「反商业」乐队,其历年的唱片销售总和,也许要超过很多彻头彻尾的商业明星。Sonic Youth之后,「反商业」和「反政府」一样,甚至已经变成了各大唱片公司兜售旗下乐队的法宝了。我从未怀疑过Staalplaat和Sonic Youth的真诚,但「反商业」起于商业的强大控制力,最终又成为主流商业体系的一部分却也是客观现实。

絮絮叨叨写这么多,无非想说明,一味地回避商业体系,是不可能深入到流行音乐/摇滚乐的核心的,流行音乐/摇滚乐是艺术,也是商品,它既有艺术属性,也有不可忽略的商品属性,它的产生既是艺术的创作,也是工业化的生产,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忽略或者羞于提及后者,这也就让新西兰人Roy Shuker的著作「流行音乐的秘密」有了特别的意义。

 

「流行音乐的秘密」是一本好书,它最大的好处在于它比较全面的把流行音乐的制造过程进行了细致地梳理。我想提到一个我称为「工业标准」的概念,事实上,Roy Shuker介绍的正是流行音乐生产的工业标准,严格按这个标准,也许只能生产出麦当劳、肯德基,甚至是方便面压缩饼干,却绝不会出现发霉腐烂这样标准之下的事故。

但归根到底,我不喜欢这本书,它把流行音乐成功的关键(秘密)归于商业不仅结论牵强,气味上也让我生厌。Roy Shuker举的最重要的一个例子是Bob Marley,他把Marley商业上的成功总结为他身上有吸引年轻人的民族英雄的标签和Marley嫁接进欧美主流体系的音乐(使用吉他键盘进行创作演奏)。他的分析不无道理,但问题关键是,让Marley取得商业成功、获得巨大后世影响的究竟是Marley的独特性、是Reggae和Dub,还是他借鉴欧美主流音乐的那些技巧?

Roy Shuker拼命想证明,只要能做到对听众口味的细致分析,贴上去,就可以做出受欢迎的音乐。这让我想起推友@icebluse发过的几条推文,他说「鼓吹大数据是不是过头了?观众决定美剧生产??只能呵呵呵了」、「在某些媒体眼里,好莱坞应该由IBM接管,数学家研究员去拍电影人类文明就进步了」。他说的是美剧和电影,但放到音乐也一样,如果靠贴合听众口味,那么Google会比所有的唱片公司都厉害,计算机会比所有的艺术家都牛逼(我不否认未来的某一天计算机会做出伟大的音乐,但绝不是以数据分析的方式),我想那怕最钟情于商业体系的音乐人都不会接受这个结论吧?

看看Beatles、Rolling Stone、Pink Floyed、Led Zeppelin、U2、Nivarna……这些既取得了巨大商业成功又有巨大后世影响力的名字,有哪一个是靠贴合听众扬名立万的?事实上,是他们影响、改变了听众的审美,商业体系于这些伟大的乐队只是推波助澜,而非决定性的因素,没有商业(或者操作不当)并不会让这些乐队的音乐失色,无非多出又一队地下丝绒、又一队Can。

Roy Shuker的错误在于他的商业越位了。理想地说,好的音乐生产过程应该是,创作归艺术、制作不低于工业标准,运营销售按照商业法则。Shuker错在就在用他把创作也扔给了商业,这也是很多商业音乐支持者的错误,更是所有反对音乐商业化的人揭竿而起的真正原因。而在另一边,我也常常听到不少做出了好音乐的独立音乐人发出的「听众缺少鉴赏力」、「唱片公司、音乐节只追求利润」、「乐评人自私」等等抱怨,他们忘记了音乐也是商品,要大众接受,就必须把音乐当做商品去经营,责怪大众的品位不说无知,至少也是极其无聊的,想要被大众接受,又不去了解商业,只靠抱怨什么都解决不了。

但现实如此复杂,没有谁可以艺术与商业区分得如此泾渭分明,远的例子是4AD、Warp这些大独立厂牌的主流化,近的例子是左小祖咒,有很长一段时间,他把艺术和商业的关系处理得水乳交融,他可以一手无耻炒作,一手又佳作上桌,但最近的两张唱片「去奶子房」和「小小葡萄」却无疑「商业化」了,这两张是他为他想象中的目标客户量身定做的,他有很大的一盘棋,但这棋局却已经索然无味起来了。

还是那句说过多次老话,艺术的标准从来都在那儿,不会因为受不受欢迎、多或者少好或者差的商业运作而改变,流行音乐没有秘密。

 

 

来源:http://dharmasong.net/2013/07/992.html

目前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