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 »

时间:2013年09月12日 ⁄ 分类: 评论:0
威尼斯电影节修复了《阳光灿烂的日子》,让这部电影首次以最清晰、最完整的方式和观众见面,看着银幕上那个17岁的马小军,再看看如今年近不惑的夏雨,37岁,正是一个男演员最为成熟,最适合在银幕上绽放自己能量的岁月。   演员的幸运与不幸   对于所有演员而言,拥有一个至高起点,是幸运也是不幸:幸运,是因为从此以后便受世人瞩目,甚至可以一帆风顺的飞得更远更高;不幸,是因为也许在那之后大众都会给他加上烙印,在刻板的印象里对他每一部新作嗤之以鼻,评论着诸如“再也无法超越”之类的话语……甚至倒过头来,这些事情还会干扰着演员自己,让他也禁不住怀疑,难道真的无法再超越过去了吗?接着跌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漩涡而无法自拔。   甚至这种幸运与不幸还可以延伸到导演身上。张艺谋在拍出了《活着》之后,大众对他的认可再没有超过这部电影,陈凯歌在《霸王别姬》之后更是屡次饱受诟病,甚至到了《无极》掀起了全民性的骂战;而《冯小刚》在90年代的贺岁三部曲之后也再没赢得如此高的评价,即便他已经顶着重重阻力将本不可能拍出的《一九四二》不计成本的呈现在大银幕上……   其实平心而论,很多记忆里美好的东西,随着我们年月的增长,阅历的提升,回头再看,未必有当初那么震撼人心。就像许多人仍然怀念《甲方乙方》时的冯小刚,并唾弃后来终于忍不住也开始折腾古装片,将《夜宴》变成“隔夜饭”的冯小刚,随后更把冯小刚在电影之外的言论带入到他的作品当中——我就看见有许多人在《唐山大地震》公映之前,对这部电影打上一星的差评,而评论内容是:“冯小刚说看这部电影不哭的是畜生”。这时候,导演一些被媒体刻意扭曲、意气用事的话语,也和电影的质量扯上了关系。   处在一个资讯爆炸的媒体时代,被纷纷扰扰的信息干扰,电影本身的好坏,已经不再单纯是以电影的内容作为评判工具。有人会为了导演或者演员发表某些言论去支持或者贬低一部电影,有人会为了导演或者演员的某些行为而去这支持或者贬低一部电影……这,是这个时代里,是所有演员的幸运和不幸。   而这种幸运和不幸的辩证关系,在夏雨身上,就显得特别明显。       少年成名的草根影帝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幸能成为演员,更不是每一个演员都能有幸在处女作就成为经典电影的主角,更不是谁都能凭借这个角色拿到国际电影节的影帝……而这一切,在夏雨17岁的时候就已经做到了。威尼斯影帝、金马影帝的双料头衔,让他在1994年的国内外影坛出尽风头,更顺利的从一个平凡普通的青岛24中的学生过渡成为备受关注的中国男演员。   夏雨的幸运,在于他遇到了《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样一部无出其右的电影。事实上,90年代也是华语电影最为“阳光灿烂”的年代,从张艺谋的《活着》到贾樟柯的《小武》,从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到冯小刚的《甲方乙方》,从香港的周星驰到台湾的杨德昌,两岸三地都涌现出无数的好电影与好影人,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接踵而至,精彩纷呈。   在这样的情景下,《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出现,正是“量变到质变”的最佳注解。有一百部平庸之作,诞生出一部佳作,会让人觉得久逢甘霖,而忽略了“矮个子出高个子”的实际情况;但在一百部佳片里诞生出一部上佳之作,则会让人隐约觉得是“理所应当”。理所应当的,大家也都觉得夏雨出不了头了,正如演了霸王的张丰毅和演了富贵的葛优,人们对他们最好的评价,也都停留在了《霸王别姬》与《活着》上面。   夏雨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成功,当然离不开他的“本色出演”——是的,很多人觉得,一个17岁的小伙子演一个1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有太多相似之处,所以是本色出演。但实际上,夏雨是一个从小在青岛的男孩,父亲是青岛市话剧团的演员,同时还身兼美工,母亲是一家百货公司的会计。而《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马小军,他的父亲是戎马生涯的军人,母亲是随军家属,从小马小军生活在部队大院里,过着天不怕地不怕的生活,银幕上的马小军与银幕下的夏雨,除了年龄相仿,都拥有着某些维特少年的特质之外,就毫无相似之处。   所以,当若干年后有传媒以“本色出演拿影帝 之后连走下坡路”来评价夏雨时,我觉得实在是太不公平。这是不做功课的媒体对他的误读,也是对他成功演绎马小军这样一个角色所付出的努力的不公平解读。他能参加《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试镜,是因为他长得像少年时候的姜文;但长得像姜文的少年全国能选出许多个,他能拿下这个角色,靠的是他对表演的灵性与努力。夏雨后来回忆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时的辛苦经历,提得最多的是因为要在冬天拍夏天的戏,拍之前必须喝瓶汽水或吃根冰棍,为的是降低口腔温度,以免产生哈气穿帮。天寒地冻的日子还得穿上单衣单裤,做出热得不行的表情,相当考验演员。尤其,当这部戏的导演,是素来严苛、演员出身的姜文时。他将一个青岛少年改造成为大院的“顽主”;而夏雨自己,也凭借对角色的辛勤耕耘,拿到了影帝的肯定。     高峰过,总会有下坡   《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成功,是90年代华语电影百花齐放的一个缩影。毋庸置疑,90年代的华语电影,的确佳片连连。处在改革开放的节口,大量的新思潮涌入,文革后成长的一代也逐渐的摸清了电影的艺术创作手法,解放了思维,让电影工作者从技术到思想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难得的是观众们,经历了文革八部样板戏的审美疲劳,再到80年代的好奇猎艳,终于在90年代,也积累了足够多的观影品味。在这样的情形下,高质量的影迷与高质量的作品相辅相成,将华语电影烘托至一个全新的空前盛况。   而任何一个盛况,都会迎来降温的一刻。高峰过总会有下坡,市场的规律即是如此,任何时候都没有打破,只是取决于这个盛况的时间长短而已。90年代过去,新千年来,华语电影迎来了飞速的发展,最明显的体现是票房与影院的倍速增长,在这样的情况下,华语电影的从业者们既要考虑到观众的娱乐需求,又要与好莱坞的商业大片抗衡——中国特殊的盗版满天飞现状,以及许多观众“文艺片在家看,火爆大片在电影院看”的惯性思维,让许多导演迫于无奈的开始尝试大场面、大投资、大演员的大片模式。而这样的大片与“小片”最大的区别在于,小片有时候仅凭导演个人的艺术创作力就可以完成,但大片,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完整电影工业体系做支撑。显然,起步没多久的华语电影,在这一点上是难以与100多年来发展有条不紊的好莱坞所比较。这也就造成了新世纪头些年,许多大导演在“大片”尝试上的屡屡失败。   这些失败现在回头再探讨,尽管当时很惨,在长远来看,却是有益的。至少,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教训,让后来者警戒。《十面埋伏》的失败,让大家知道不是生硬堆砌大场面、武打、爱情、悲剧等等元素就能成功;《无极》的失败,至少让大家知道做足特效之外还需要做足故事——你看陈凯歌,到了《搜索》他已经在踏踏实实的去讲好一个故事,没有想那么多“无极里有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这么空洞的命题。而冯小刚也在《夜宴》之后拍出《一九四二》,用过亿的投资去重现一段被掩盖在尘埃当中的历史,肩负起了他一直被人诟病的——“作品里只有插科打诨,没有责任感”。   高峰过,总会有下坡;但下坡走到一定的时候,也终究会再度爬上另一个高峰。夏雨的情形同样。毫无疑问,他的处女之作在天时地利人和之下缔造了一个高峰,就连姜文自己在这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都无法逾越,更何况一个当时只有17岁的年轻人。但是姜文往后还能拍出比肩《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作品吗?《让子弹飞》已经看到了这种可能性,在某些人心里《鬼子来了》也是一种可能,而未来愈战愈勇的姜文,显然还会有创造奇迹的可能;至于如今正处于沉淀许久,成熟稳重的夏雨,更具备着再创高峰的潜力。好的演员,遇到好的导演,拍出一部好的电影,三者缺一不可。     只有烂片,没有烂角色   其实,一部佳片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而一个演员也会发生如吴镇宇所说,“只有烂片,没有烂角色”的情形出现。夏雨在中戏毕业之后所演绎的作品里,既有《警察有约》里的%E
目前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