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节观众退场是否等于差评?
是姜文“傲慢”还是记者“偏见”?几日前,内地导演姜文的《一步之遥》在柏林进行了正式展映,关于“近半数观众退场”的传闻报道引起各方关注。翌日,姜文在柏林前方接受媒体群访时与其中一位新闻作者发生争执,该记者称“媒体场离场40%”,姜文则表示“首映场仅走7人”。两人分别指的“首映场”与“媒体场”究竟有何区别?“提前离场”又能否反应影片口碑?
柏林当年事:
《本命年》观众忙着“拆墙” 《阮玲玉》无数椅子弹起
我们可以先来回顾一下历年华语片在电影节上“提前离场”的情况。事实上,最早参加柏林影展的华语片就已经遇到过“提前离场”的现象了,比如1990年的内地片《本命年》和1992年的香港片《阮玲玉》。
《本命年》是中国第四代导演谢飞的作品,至今为观众记忆深刻,但在那一年的柏林电影节上,却遭遇严重的观众离场。就在前两天,该片主演姜文还在中国驻德大使馆的活动上谈起此事,坦言当时《本命年》的放映场次没有多少观众,他甚至开玩笑说:“可能是柏林刚刚结束分治吧,大家都应该忙着去拆柏林墙去了,没什么人来看我们这片子。”
《本命年》之后的两年,《阮玲玉》入围柏林竞赛单元,“观众离场”变本加厉,导演关锦鹏曾在几年前“阮玲玉影展”的相关复映活动上谈及过《阮玲玉》当时的情况:“那时我和Maggie(张曼玉)在出席‘映前见面会’后就在影厅门口闲聊,这时就听影厅里有那种“啪啪”的椅子弹起声音。因为当时那种影厅的座椅还都是木制的,座椅部分弹起来会发出很大声,而《阮玲玉》放映没几分钟,这种声音就已经开始密密麻麻的出现……”
但是,《本命年》和《阮玲玉》两部电影均获得了当年柏林电影节的银熊奖,其中《阮玲玉》主演张曼玉拿到了其职业生涯第一个A级影节的影后桂冠。二十多年过去,两部电影在类似“豆瓣电影”的评分网站上均有8分左右(10分制)的好评。
台影尴尬时:
台湾大师电影遭提前退场多 蔡明亮获奖片观众只剩十几个
据已经连续来欧洲三大电影节超过20年的前台湾金马主席焦雄屏表示,她在十几年间推选或鉴证过无数华语片远赴欧洲影展,“影厅始终爆满”或“气氛热烈”的占少数,印象最深的只有《霸王别姬》和《喜宴》,焦雄屏说到:“《霸王别姬》当时在戛纳确实人满为患,一个原因是故事讲得精彩,另一个也是因为主演巩俐已经在影展圈小有名气(编者注:巩俐在几个月前刚凭借《秋菊打官司》拿到威尼斯影后)。”《喜宴》上座率高,是因为“那部电影本身就非常照顾观众,而且柏林可以称为‘GAY’城嘛。”据焦雄屏回忆:“《喜宴》当时观众气氛好到不行,大家真的是从头笑到尾。”
但是,焦雄屏也透露说,包括杨德昌、侯孝贤及蔡明亮在内的很多台湾导演电影遇到“观众提前退场”的情况非常普遍。“退场最狠的有两次,一次是蔡明亮的《洞》,当时戛纳最大的卢米埃尔厅只剩下包括导演自己在内的十几个人,而且那还是首映式。另外一个是侯孝贤的《千禧曼波》,当时退场退到只剩下我们一排观众。其实侯孝贤之前的《戏梦人生》放映到后面戏院也是空空如也。”而谈起经自己亲自推荐到威尼斯的《爱情万岁》,焦雄屏表示“影厅当时几乎没人来看,和之前送戛纳的《独立时代》都是一样(编者注:两片分别在94年入围威尼斯与戛纳主竞赛)。”
后来,蔡明亮的《爱情万岁》拿到威尼斯金狮奖,《戏梦人生》获戛纳评审团奖,《千禧曼波》得戛纳技术大奖,《洞》摘费比西影评人奖。
不过焦雄屏女士同时也表示,当时遭遇“提前退场”的导演都多少有心理准备:“侯孝贤就完全不在意,首映礼完事还嘻嘻哈哈的,这其实和导演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原因何在?
“媒体场”排场紧张影响记者工作 “首映式”观众基本给面子
“提前离场”是否真的能够反应“影片口碑”呢?或许和“放映场合”以及“购票观众比例”有很大的关系。
正常情况下,“影院观影”一般会被视为观众主动购票的消费行为,如果某部院线电影在上映的每一场都遭遇了“大批观众提前离场”的现象,会很容易被解读为观众“用脚投票”的差评。但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举办期间,官方会排映很多对公众开放性的放映,观众并不是自费购票(戛纳甚至完全不售票),观影人群的构成及其观影动机也与平常有很大不同。
以“40%提前退场”来描述的“媒体场”,这类放映在柏林电影节每天都会有很多,它面向的人群以媒体记者为主,不会公开售票,根据凤凰娱乐前方记者自身体验来看,这类“媒体场”会时常与发布会、红毯仪式、各类媒体采访、其他放映甚至是媒体自身的发稿时间产生巨大冲突,比如当地时间2月11号这场出现争议的媒体场《一步之遥》,其与话题性极高的《五十度灰》首映媒体场时间严重冲突:《一步之遥》15:15开始,120分钟片长;《五十度灰》17点开始,于柏林另一影院放映,步行另需6至8分钟。所以在缺乏对每一个离场观众做动机调查的情况下,无论“40%提前离场”的数据是否准确,这一信息都没有反应“影片口碑好坏”的价值。
实际上凤凰娱乐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曾在《归来》的首场放映时对每个退场观众做过动机调查(侧重针对“提前退场观众”,而非“映后采访”),在愿意受访的人群中约有半数观众表示自己是因“还有其他事”或“赶下一场电影”而提前离场。
同样的道理,影片“首映场”(一般理解为与红毯仪式衔接、有主创一同观影的场次)的观影人群也并不以购票观众为主。加之影片主创会与观众一起同台就座,除《洞》那类罕见情况之外,西方观众至少都会出于礼节而留至影片结束
目前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