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行为何纷纷撤离中国?
美银美林本周表示,已着手出售所持剩余的中国建设银行股份。今年稍早时候,高盛已经全部出售七年前买入的中国工商银行股份。尽管近期公布的中国宏观经济数据释放出经济企稳信号,但仍无法阻挡国际投资人撤离中资银行的脚步。
上周公布的最新季报披露显示,中国国有四大银行的季度业绩均好于预期。与国内外同业相比,四大行资本金状况良好。为什么美国银行还是要减持中国建行?
首先,获利丰厚。2005年美银支付30亿美元在建行上市前购得后者9.9%股权,随后几年陆续增加持股。2009年以后,美银开始减持,2011年将建行股份陆续出售给包括新加坡淡马锡在内的财团。根据美银2009年至2013年提交监管机构的文件,来自股利和售股的整体税前收入约180亿美元。
其次,并未达到战略合作互惠的预期。美银入股建行,一方面是看好当时中国银行业乃至中国经济的成长前景,另一方面看中了中国13亿消费者的巨大市场潜能,同时建行也希望受惠于美银丰富的零售银行业务经验。双方一拍即合,促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从实际情况看,经过这些年,双方显然都没有收到预期效果。战略合作关系仍可维持,投资所得却需要落袋为安。
最后,在中国经济放缓、债务负担向政府隐性转移的大背景下,美银抛售建行,是出于对未来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状况的担忧,即便最乐观的结果是中国经济短期内企稳回升,中国银行业也难以摆脱盈利能力下降、业绩增速下滑的现实。
在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增加、流动性承压、长期经济增长趋势存在变数的情况下,国际投资人暂时获利了结中资银行股,也许是上策。
银行业作为金融领域的核心,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导向,体现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而且银行股在中国股市中的权重,使得它的一举一动直接关系到股指的走向。金融股经过周二脉冲式反弹后,周三明显后劲不足,银行板块整体下跌0.09%。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利率市场化步伐提速,中国银行体系承受的压力日益突出。国有四大银行或还具有一定抵御经济增速放缓的实力,但部分中小商业银行都面临融资困难和流动性恶化。
对它们来说,从股票市场募集资金或许是最便捷的方法。但对那些已经在中国内地股市上市的商业银行而言,根据中国证监会规定,它们不得在其股价低于账面价值时,在股票市场融资。截至8月底,平安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等七家中型银行市净率低于1。此外,鉴于中国内地股市IPO重启仍是未知数,不少中小型中资银行计划在香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如重庆银行计划筹资最多8亿美元、徽商银行筹资规模可能最高达20亿美元、上海银行寻求沪港两地上市并筹资共计约20亿美元。
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弥补资金缺口,增加资本头寸,帮助银行度过当前困境,不失为一条出路,但向资本市场“伸手拿”的做法无法真正帮助中国银行业走出困境。在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以及监管趋严的环境下,中国银行业还是更应该在体制改革和模式创新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