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稀土大战为何未打响?
本周,本以为将撕裂高科技制造业的一场贸易战以和平方式静悄悄地结束,几乎没有造成任何伤亡。
中国宣布相关计划,将遵守世贸组织(WTO)去年做出的一项裁定,取消对稀土的出口配额以及其他限制。稀土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子产品、计算机和汽车的制造中。这是美国取得的又一场胜利。美国不但根据世贸组织的争议解决机制起诉中国,多次取得令人印象深刻的胜诉,而且(这绝非必然)经常成功地确保中方执行裁定。
那么,这是全球治理的一场重大胜利吗?或多或少可以这么说。在现实中,自由市场和贸易规则在挫败中国主宰全球稀土交易的企图方面起到了同等重要的作用。另外,具有相当大讽刺意味的是,中国企业使用了一些手段破坏本国政府设定的出口配额,而这些手段本来是它们用来绕过其他国家政府推出的贸易限制的。
截至2010年,中国的基础稀土氧化物产量占到世界产量的97%,其稀土加工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也很高。在呈递给世贸组织的文件中,中国政府可笑地声称,其自2005年左右以来对本国稀土企业实施的一套复杂的出口限制制度,是为了通过控制采矿来保护环境。实际上,正如世贸组织争议解决委员会很快认定的那样,中国的做法无非是为了保证国内的电子等制造产业获得廉价、垄断的原材料供应,从而赋予其竞争优势。
在努力发展本国制造业的生产大宗商品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中,这一做法很常见。比如,当乌克兰和俄罗斯先后于2008年和2012年加入世贸组织时,欧盟(EU)坚持要求这两国做出具有约束性的承诺,不能限制原材料、尤其是金属的出口。
中国的政策似乎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本世纪最初10年后期,稀土价格的直线上升使全世界的用户陷于不利地位。正如德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经济学家尤金•霍尔茨(Eugene Gholz)所说,一些使用稀土作为原料的日本生产商确实搬迁到了中国,以利用廉价、可靠的供应。2010年,据称中国以出台更多出口限制相威胁,迫使日本政府交还了其逮捕的一名航行至非常接近东中国海争议岛屿的中国渔船船长。这为非专业的媒体提供了极佳的报道题材。
于是,那些支持“国家资本主义,我们来了”的人得出结论称,中国人再次证明了自己的战略天赋。
但是,套用石油市场的一个说法,治愈稀土高价的最佳药方就是稀土高价本身。澳大利亚、日本和马来西亚扩大了稀土生产能力;其他一些稀土来源得到了利用;生产商很快找到了节约或替代稀土的办法,也就是以不那么稀有的稀土代替更为稀有的稀土。幸运的是,美国政府没有采取报复性贸易限制,而是通过资助多样化研究,设法帮助降低了稀土的稀有程度。全球稀土价格开始下降,世界经济末日由此得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