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户投资者:炒股靠信仰
一群满头银发的退休老人聚集在位于昔日法租界的一处证券公司大厅内,在昏暗的灯光下,他们的目光熟练地游走于交易显示屏的六个窗口之间,不仅如此,他们还可以娴熟地解读烛柱图,那些股票代码他们也是烂熟于心。
他们之中的有些人专挑低价股,有些人则会买入任何他们认为已经触底的股票。但有一点是他们所有人都知道,或者说他们认为自己知晓的──中国政府掌控着股市的整体走势。
66岁的冯兆元(音)是一位短线股民,他在上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Shanghai Securities Co.)的交易大厅里说,如果政府想要股市上涨,股市就会涨。他说,这是有中国特色的股市。
有着这样看法的股民在中国随处可见。其结果就是,在这种看法的影响下,上交所与深交所的市值总额已经超过了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而不到一年前,两大交易所的市值总额还仅为GDP的三分之一左右。大约25年前,上海证交所在原上海浦江饭店的舞厅内重新开业,时至今日,中国股市逾10万亿美元的市值已使它成为仅次于美国股市的全球第二大股市。
即便是眼下,基准股指遭遇重挫──自高点下跌逾20%之后,股市周一正式进入熊市区间──人们依然对政府的无所不能深信不疑。这也是市场尚未出现恐慌情绪的原因之一。的确,对中国的散户投资者来说,希望或许会再一次让他们忘掉曾经的伤痛,乐观的市场人气或许也会令市场再度短暂攀升。
冯兆元仍然认为上证综指今年年底将收于5,500点左右。上证综指周二早些时候跌幅一度达到5%左右,跌破4,000点大关,之后有所反弹,最终收涨5.5%。
中国股市的历史不长,其标志性为财政机关不断利用散户投资者对政府的信心来构建和支持股市的繁荣。如果股市最终崩盘,数百万普通散户的储蓄将化为乌有,而这些人之前都期盼着能够在股市触底之前锁定利润并离场。
在繁荣-萧条周期期间,政府官员通过制定策略来激起公众对市场的热情。
正是这些努力(而不是经济基本面)常常助得股市一臂之力。最近一轮上涨受益于去年11月份沪港通的开通,上海股市得以向海外投资者开放。本地投资者将此举理解为国际社会对中国股市的前景抱有信心。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企业收入和利润增长完全停滞不前,但股市依然飙升。
中国央行同样打开了现金阀门,行长周小川3月份时对媒体称,允许基金进入股市是支持实体经济的一种方法,言论中闪现出“买入”的信号。
Emerging Advisors Group经济学家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在一篇报告中表达了与普遍看法相左的观点,他写道,过去15年里中国政府试图在股市下跌时提供支持,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无能为力。
他认为,中国政府当前的救市努力仍是一场徒劳,并将此次20%的下挫视作抛售信号。他在周一发表的报告中写道,他已经离场。
中国金融监管部门自打一开始便将股市作为中国国有企业的“提款机”。
监管部门现在的打算是,牛市行情将使负债累累的国有企业不再依靠成本高昂的银行贷款,转而通过首次公开募股(IPO)和配售股份这样成本更加低廉的融资方式。这将使国有企业更好地在“新常态”形势下参与竞争,这种新常态是指:经济增速放缓,以服务业为主导,并减少国家投资在经济中的参与度。
中国官方媒体在股市上涨时鼓动投资者入市,在股市下跌时则会抚慰股民的担忧情绪。几天前《人民日报》发文颂扬股市为投资者带来“快乐和希望”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中国政府允许空前规模的保证金融资投资股市,从而推动市场出现了巨大涨幅:中国的投资者大军靠着借来的资金吹出了一个股市泡沫。
讽刺的是,从严格意义讲,政府这一次人为救市并非是必要的,因为支撑这一轮可能持续数年大牛市行情的是有充分事实依据的国企改革题材: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正在努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包括向民营资本放开银行和电信等封闭的服务行业。国企改革将释放巨大的经济价值,但这是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
相反,投资者仅在短短几个月内就获得了潜在的市场回报。而当负面影响最终来临的时候,情况会变的更糟。
储蓄打了水漂的退休人员并没有太大的政治影响力,所以无论他们有多少不满也几乎不会对政府造成威胁。
但是,在习近平正努力刺激消费并提振摇摇欲坠的房地产市场之际,他并不希望看到股市投资者遭受重创。
他们之中的有些人专挑低价股,有些人则会买入任何他们认为已经触底的股票。但有一点是他们所有人都知道,或者说他们认为自己知晓的──中国政府掌控着股市的整体走势。
66岁的冯兆元(音)是一位短线股民,他在上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Shanghai Securities Co.)的交易大厅里说,如果政府想要股市上涨,股市就会涨。他说,这是有中国特色的股市。
有着这样看法的股民在中国随处可见。其结果就是,在这种看法的影响下,上交所与深交所的市值总额已经超过了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而不到一年前,两大交易所的市值总额还仅为GDP的三分之一左右。大约25年前,上海证交所在原上海浦江饭店的舞厅内重新开业,时至今日,中国股市逾10万亿美元的市值已使它成为仅次于美国股市的全球第二大股市。
即便是眼下,基准股指遭遇重挫──自高点下跌逾20%之后,股市周一正式进入熊市区间──人们依然对政府的无所不能深信不疑。这也是市场尚未出现恐慌情绪的原因之一。的确,对中国的散户投资者来说,希望或许会再一次让他们忘掉曾经的伤痛,乐观的市场人气或许也会令市场再度短暂攀升。
冯兆元仍然认为上证综指今年年底将收于5,500点左右。上证综指周二早些时候跌幅一度达到5%左右,跌破4,000点大关,之后有所反弹,最终收涨5.5%。
中国股市的历史不长,其标志性为财政机关不断利用散户投资者对政府的信心来构建和支持股市的繁荣。如果股市最终崩盘,数百万普通散户的储蓄将化为乌有,而这些人之前都期盼着能够在股市触底之前锁定利润并离场。
在繁荣-萧条周期期间,政府官员通过制定策略来激起公众对市场的热情。
正是这些努力(而不是经济基本面)常常助得股市一臂之力。最近一轮上涨受益于去年11月份沪港通的开通,上海股市得以向海外投资者开放。本地投资者将此举理解为国际社会对中国股市的前景抱有信心。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企业收入和利润增长完全停滞不前,但股市依然飙升。
中国央行同样打开了现金阀门,行长周小川3月份时对媒体称,允许基金进入股市是支持实体经济的一种方法,言论中闪现出“买入”的信号。
Emerging Advisors Group经济学家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在一篇报告中表达了与普遍看法相左的观点,他写道,过去15年里中国政府试图在股市下跌时提供支持,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无能为力。
他认为,中国政府当前的救市努力仍是一场徒劳,并将此次20%的下挫视作抛售信号。他在周一发表的报告中写道,他已经离场。
中国金融监管部门自打一开始便将股市作为中国国有企业的“提款机”。
监管部门现在的打算是,牛市行情将使负债累累的国有企业不再依靠成本高昂的银行贷款,转而通过首次公开募股(IPO)和配售股份这样成本更加低廉的融资方式。这将使国有企业更好地在“新常态”形势下参与竞争,这种新常态是指:经济增速放缓,以服务业为主导,并减少国家投资在经济中的参与度。
中国官方媒体在股市上涨时鼓动投资者入市,在股市下跌时则会抚慰股民的担忧情绪。几天前《人民日报》发文颂扬股市为投资者带来“快乐和希望”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中国政府允许空前规模的保证金融资投资股市,从而推动市场出现了巨大涨幅:中国的投资者大军靠着借来的资金吹出了一个股市泡沫。
讽刺的是,从严格意义讲,政府这一次人为救市并非是必要的,因为支撑这一轮可能持续数年大牛市行情的是有充分事实依据的国企改革题材: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正在努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包括向民营资本放开银行和电信等封闭的服务行业。国企改革将释放巨大的经济价值,但这是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
相反,投资者仅在短短几个月内就获得了潜在的市场回报。而当负面影响最终来临的时候,情况会变的更糟。
储蓄打了水漂的退休人员并没有太大的政治影响力,所以无论他们有多少不满也几乎不会对政府造成威胁。
但是,在习近平正努力刺激消费并提振摇摇欲坠的房地产市场之际,他并不希望看到股市投资者遭受重创。
由于在股市飙升的时候政府的影响力显而易见,因此股市的暴跌可能会削弱习近平推行的改革的可信度,而此次改革承诺的就是让市场力量在中国经济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目前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