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工具,不是文化
汉字的存亡无关书写方式,这些复杂的字形和单薄的语音足以传承厚重的文化才是汉字的未来。
谁也想不到“汉字听写”会成为一种综艺节目类型,而且还如此受欢迎。
从这一季收视排行榜来看,除《中国好声音》、《快乐男声》两档王牌选秀节目稳坐收视率头两把交椅外,《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档汉字听写类节目杀出重围,成为综艺节目时段最大的黑马。
8月初,《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CCTV-10首播后6小时,微博话题即登顶电视节目热门话题排行榜首位。河南卫视与“爱奇艺”联手打造的汉字听写类节目《汉字英雄》早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引领了这股全民听写汉字的复古风。当时,《汉字英雄》与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湖南卫视《快乐男声》等王牌节目同期上档,节目收视率竟一度超过0.6个百分点,挤进了全国卫视收视率排行榜的前三甲,创造了河南卫视的收视奇迹。
汉字以综艺形式走红,似乎让大家重新发现了方块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而网友惊叹于参赛学生的识字能力之余,也发现自己提笔忘字到了何种境界。
汉字的困境来自语音和字形的严重隔阂。
芫荽、嘧啶、耒耜、颛顼……在两档节目的录制现场,演播厅变成了语文课堂:台上的中学生轮番执笔,台下观众在小本子、大腿上比比划划。有人忍不住瞄别人一眼,有人更较真儿,掏出手机查字典。
“汉字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大众喜闻乐见的选拔方式,唤醒了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重庆师范大学教授王于飞说。
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曾获得“当代汉语贡献奖”的学者毛喻原认为:“文字是用来传播信息的,如果一种文字是因为它书写的复杂性而被珍视,那它本身就是落后的。”他在《论汉语的险境和诡谬》一文中,详细论述了汉语的表意局限和方块字的传播困境,文章在当时引起很大争议。
“汉字叔叔”理查德·西尔斯曾因创建了“汉字与词源”网站而走红网络,尽管对汉字情有独钟,但他依然觉得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冲击下,总有一天汉字会被彻底遗忘,就像曾流传3000年的古巴比伦文字一样。
毛喻原和“汉字叔叔”的预言都源于汉语语音和字形的严重隔阂。如今,当我们通过各种拼音输入法在电脑上敲着“ABCD”书写汉字时,方块字成了“转码”,是种需要经过拼音媒介才能抵达的存在。
和大多数对汉字危机忧心忡忡的学者不同,毛喻原为这种借路的文明鼓掌叫好。“我从80年代早期开始使用中英文打字机,英文打字机只有26个字母,小小的键盘,而中文打字机有上千个按键,比英文打字机大了好几倍。”毛喻原庆幸有拼音输入法的存在,它把汉字的传播从繁复低效中解救出来。
在《汉字英雄》总决赛的赛场上,人气选手“璺字哥”段智程止步在“海晏河清”的“晏”字上。成语中另外三个字给了他极大误导,他给“晏”字加了三点水。“象形文字严重局限了人们的思维。象形文字是重视觉的,拼音文字是重声音的,图像把人的思维局限于形象本身,而声音会引导人去寻找背后的逻辑和所指。”毛喻原觉得,多数人引以为傲的象形文字正是令中国人思辨能力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多音字、同音字、音近字是汉语学习的三道难关。在《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上,很多精英选手都被挡在了这三道关卡上。作为一种单音节语言,汉语的全部发音不过几百个,这几百个单音节却对应着几万个汉字。“非对称语言表意不准确,容易出现歧义,这是汉语的弊端。”毛喻原说。
电脑和互联网没法让汉语更精准,却能让它传播得更快、更远。
“親不见,愛无心,產不生,廠空空……”曾有网友以解构繁体字的方式来讽刺汉字简化后的文化流失,引起广泛共鸣。毛喻原不以为然:“汉字的真正危机并不是象形文字背后的文化溯源,而是它的传播困境。”早在汉字简繁之争被热烈讨论的80年代,毛喻原就已经觉得汉语进入了死循环,“拼音文字因其字形的简单,语言输出的意义和逻辑得到重视,而汉语的字形复杂,我们对汉字本身文化内涵的钻研竟然超越了对它传播效率的追求。”
理查德·西尔斯对汉字追根溯源20多年,他觉得,“繁体字具有表意功”很可能是个伪命题:“象形文字存在于5000年前,2000年前人们用的篆体字还可以看到文字的来源,规范化的繁体字是几乎看不到象形文字来源的。”追踪汉字是理查德的爱好和事业,但他也的确认为,拼音文字优于简化字,而简化字优于繁体字:传播的便捷和精准程度才是衡量一种语言是否先进的首要标准。
汉字和拼音文字在表意上还存在词汇量分布的不同,这个差异让汉语显得有点落后。毛喻原常年翻译英文著作,中英文词典不离手,他说:“汉语中,85%的词汇描绘的是可观的物质世界,10%的词汇有关科学技术,只有5%的词汇留给宗教、神学;而在英语世界中,生活、逻辑、科技、宗教等词汇的分布相对均匀,这让英语在科技、哲学和阐释学等领域拥有更大的表达优势。”
《汉字英雄》热播时,节目所考察的汉字难易程度尚可接受,到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生僻字一度引发争议:写出黉桥、瘰疬、袼褙这样一辈子用不到几次的字究竟有什么用?
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掌握3000个常用字就可以应付基本生活,若不是专门的语言学科,研究生、博士生的识字量和高中生区别不大。但放在英语国家,这种一劳永逸的识字方案却行不通。汉语依靠不同的单音节文字组合创造新词组,而英语通过发明单词丰富语言表达。一个以英语为学习语言的人必须不断掌握新的词汇,才能深入到自己的研究领域。其中的微妙差别就如同数码相机的像素:词汇越多,像素越高,问题能够被阐释得更清晰、精准。在某些形而上学领域,汉语是台卡片机,英语却是单反相机。
在毛喻原眼中,一件事有坏的一面,更有好的一面。汉字的尴尬处境绝不是电脑造成的,而是它本身的局限。电脑和互联网没法让汉语更精准,却能让它传播得更快、更远。
前不久,苹果IOS7.0系统上线,新添加的九宫格输入法让从按键时代走过来的手机用户觉得亲切。但也有不少人觉得,九宫格相较于全键盘是种倒退。
那么,手写汉字是否也是种倒退?笔画顺序究竟有多重要?
“汉字就像祖母,我爱她,但她总有一天会变老,变没用,然后死掉。”理查德深情地说。
汉字也许不会死掉,至少眼前不会。但显然,汉字的存亡无关书写方式,这些复杂的字形和单薄的语音足以传承厚重的文化才是汉字的未来。
来源: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