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 娱乐八卦 »

电子书火了 开书店的惨了?

时间:2014年04月24日 ⁄ 分类: 娱乐八卦 评论:0

这天,上午十点多钟吧,我坐在公共汽车上,路过一个图书批发市场。经过的时候,顺便看了两眼,觉得哪里不对劲儿。两三秒钟以后,明白了,这市场比以前可萧条多了。

  图书批发市场,主要是供各地的书店书摊来上货,但零售也至少可以打个八折。我曾经是这里的常客,没事儿就会来逛逛。不过,最近两年就没再来过了。

  以前,这里总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装货卸货的书商,买书的顾客,大家车推手搬,出来进去的,很热闹。门口的停车位永远满满当当。高峰时间,还会造成局部的交通拥堵。可这次一看,门口冷冷清清,几乎无人走动,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停车位是空的。这可是上午十点多啊,正是工作时间。

  虽然没有确凿的数据,只是一个简单的观察,但我相信,这个市场的繁荣程度一定比以前差多了。原因很明显,这几年,图书市场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先是网上书店抢走了实体书店的不少生意。后来,Kindle又来了,还有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阅读工具。销售纸书的实体书店,日子肯定是没以前好过了。

  不过,实体书店生意不好,并不意味着人们不再读书了。坐公共汽车路过这个图书批发市场时,我手里正捧着Kindle在看。Kindle现在是我主要的阅读方式。实际上,相比过去看纸本的时候,我买书读书的数量都比以前更多了。

  买书读书更多,原因无他,就是因为更方便了。拿买书来说。过去买书,要到书店去,掏钱把书拿回家。如果买得比较多,或者路上遇上堵车,就会比较麻烦。后来有了网上书店,只要点点鼠标,过两天就有人把书给你送上门来。方便得很。

  有了Kindle,就更方便了。看到想买的书,按按触屏,十几秒,顶多几十秒,就可以看到那书了。网上书店买书还要等几天,这可是立等可取。当然,有很多重要的书还没有电子化,不过,现有的电子书,也够我看的了。

  而且,电子书的价格一般都大大低于纸书。悄悄说一句,即使电子书比纸书贵,我也更愿意买电子书。书价并不是我买书的最大成本。更大的问题是买了书家里没地方放。按北京的房价计算,家里使用书架的机会成本可是以万元为单位的。

  所以,我希望图书电子化的进程越快越好。如果能把所有的书都电子化,那就太好了!

  且慢,旁边那位说了,你们倒是方便了,书店的人可就惨了,都失业了。

  是啊,传统的纸质图书销售业,上下游一大堆相关行业,不知道给多少人创造了就业机会。造纸、印刷、装订、运输、仓储、配送、书店……这是直接的。至于间接的,生产经营各种设备,印刷机、装订机、打包机、书架及其原料配件的,就无法计算了。

  一本书,印刷出来,运到书店,摆上书架、被你看中、经过收款台,最后到你家。这一长串环节,无数人参与其中,现在都被你用手指在触屏上轻点几下就取代了。那么多人的饭碗可都被电子书给砸了啊。

  看起来,这确实是个社会问题。新技术固然大大提高了效率,便利了消费者,但势必会减少就业岗位。真是左右为难啊。

  不过,请你拿起Kindle再想想。电子书的销售,整个过程真的是只须轻点触屏吗?

  当然不是。只须轻点几下触屏,那是对消费者来说的。对经营者来说,绝非也这么简单轻松,他们要投资建立和维护一大套高度复杂的系统。和所有商业的发展过程一样,通过图书电子化得到越来越方便、越来越轻松的,是消费者。至于从业者,他们不过是换了另一种工作方式而已。

  印刷、装订、运输、仓储、书店这些工作的数量可能减少了,至少数量不会大幅增长了,但同时,大量新工作产生了:搭建服务器网络、编写代码、开发网站、录入信息、维护云系统稳定、网上支付、设计生产阅读器……这是直接的。间接的计算机硬件生产、培训网络工程师、修建办公楼等等,数量同样是大得无法计算。

  这边减少了,那边增加了。一出一入,新技术对整体就业到底是提高还是降低呢?很难得出精确的数据,但至少不能轻易看出哪个更多。不过,从历史上看,新技术,尤其是那些重大的新技术,虽然往往被指责为造成失业,但其实并没有新技术导致失业率大幅增加的事实。

  经济史上,确实有失业率大幅上升的情况,比如美国大萧条时期,文革后中国知青返城初期,但这些失业的原因都在于社会制度和公共政策,和新技术无关。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感到困惑。很多新技术的卖点就是可以大量节省人力,怎么会不造成失业呢?对此的回答是:新技术节省的,是原有行业的人力,但新技术不可避免地会增加新行业所需的人力。就算是无人飞机,也得有人去设计制造维修。无人飞机,并不是真的“无人”,只不过飞行中机上无人而已。无人机后面的那套复杂支持系统,需要的人可不少。

  那么,如果不能真正节省人力,新技术又是在折腾什么呢?有什么必要费心费力地研发新技术呢?

  新技术的作用在于,用同样的人力资源,却能开发利用更多的自然资源,生产出更多更优质更新奇的产品。原来是十个农夫在田里耕作,现在只有一个拖拉机手操作。从农场的角度看,所需的劳动力确实从十个减少到一个,但其他人却不会因此而失业,因为生产拖拉机的工厂需要很多工人。而且,围绕着工厂,还会出现很多其他行业,住宅、餐饮、服装、百货、台球厅……

  原来十个人,只能在土地上生产出来粮食,现在则不但生产出粮食,还能生产出拖拉机。而且,在工厂里工作,比在农田里弯腰割麦子插秧,轻松得多。正是通过历史上无数的技术革新,人类必须承受的重体力劳动、危险劳动才越来越少。今天,发达国家中的人们,已经基本告别重体力、危险劳动了。机器代替他们去做那些辛苦危险的工作。但在许多贫穷国家,人们还不得不用肌肉和鲜血换取温饱。

  技术发展,意味着人们可以开发利用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用自然力取代人的体力。生产的发展,财富的积累,就是越来越多自然资源被开发利用的过程。用炸药开山,比人用大锤一凿一敲地开山,显然厉害多了。而要想让炸药中的自然力为人所用,就得懂技术。同样,让电子信号在光缆中以光速飞驰,其效率,肯定是人背着一大堆纸跑来跑去远远不能相比的。

  回到图书销售的例子。基于新技术的网上书店、电子书,确实可能减少原有实体书店的就业数量,但书业整体的就业人数并不见得会减少,更大范围的传媒业、信息业的就业数量则一定会大量增加。新技术可以给读者提供更丰富更优质更便宜的服务,而这,需要更多的人为之工作。

  不仅是轻松的按几下触屏代替了原来麻烦的去书店买书,网上书店、电子书给读者提供的许多服务是实体书店无法做到的,比如相关图书的推介、其他读者的评价、全年无休息的不间断销售、电子书的永不下架脱销等。读者的消费愿望被不断刺激,他们的消费能力也因为自身生产能力的提高而越来越强。而这一切,都拜新技术所赐。

  担心新技术会挤占人的就业,这是一个长久的迷信,虽然从来都不符合事实,但依然广泛流传。追根究底,这实际上源于人们对未知世界、未来变化的忧虑和担心。虽然可以理解,但作为已经经历了很多技术变革,今后必将经历更多的现代人来说,即使只是为了缓解焦虑,也还是尽早克服这种迷信比较好。

 


来源:财经网

目前有 0 条评论